关于2009年财政决算和2010年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0年7月30日在舒城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上
县财政局长 李光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2009年度财政决算和2010年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2009年财政决算情况
2009年,全县财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要求,切实把握财政工作重心和工作重点,积极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深化财政改革,不断完善财政体制,切实加强财政监管,突出服务水平和保障效能,努力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效率,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和财政各项工作任务。
一、一般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1、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2009年经县十五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批准通过的财政预算是:财政收入4.7亿元,其中:国税17424万元,地税17150万元,财政12426万元。
2009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4.75亿元,占年预算的101.1%,同比增长18.8%,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7146万元,占年预算的98.4%,未完成年初预算任务,同比增长20.3%。地税部门完成18651万元,超收1501万元,同比增长31.3%。财政部门完成11703万元,同比增长1.4%。
在实现的收入中:税收收入38208万元,比上年实绩29884万元增长27.8%,占财政收入的比重80.4%。非税收入9292(含中央级其他收入)万元,比上年实绩10117万元下降8.2%,占财政收入的比重19.6%。
2、财政支出完成情况
2009年全县实现财政支出166851万元,增长38%,增支4.6亿元。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补发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增资6800多万元;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增人及晋级增资1000多万元;三是省追加指标和结算补助增加3.1亿元;四是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支出6900多万元;五是县本级追加支出1000多万元,主要涉及民生工程配套、民政优抚、增加村级办公经费和提高村干部待遇及其他零星追加支出。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⑴一般公共服务17914万元,同比增长15.8%。⑵公共安全7519万元,同比增长78%。⑶教育37115万元,同比增长8.9%。⑷科学技术1078万元,同比增长32.4%。⑸社会保障和就业26269万元,同比增长33.6%。⑹医疗卫生21003万元,同比增长91.1%。⑺环境保护7134万元,同比增长67.1%。⑻城乡社区事务8717万元,同比增长156.2%。⑼农林水事务26071万元,同比增长110.3%。⑽粮油物储管理等事务3808万元, 同比增长3.4倍。
3、财政可用财力计算及平衡情况
2009年,地方级收入31124万元,加:省追加指标59519万元,补助收入65382万元,税收返还4088万元,上年结余526万元,减:上解支出164万元,加减后可用财力160475万元,再加地方债券转贷6936万元。当年财政支出166851万元。结余560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
二、基金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2009年实现基金预算收入41753万元,同比增长1.8倍,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18116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3637万元。
2009年实现基金预算支出51986万元,同比增长101.1%,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28349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3637万元。
基金预算收入41753万元,加:省追加支出10233万元,上年结余337 万元,减:基金预算支出51986万元,年终结余337万元。
2009年1-6月份缴入专户收入2896万元,7-12月份缴入国库土地出让金收入17641万元,合计20537万元,加上年结余927万元,累计收入21464万元。
2009年土地出让金支出17556万元,其中: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2359万元,工业园区建设4945万元,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3195万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000万元,企业改制430万元,报批费用及土地置换支出2454万元,廉租房保障支出180万元,计提专项资金1433万元,业务费及其他支出1560万元。应上缴国库土地出让金纯收益2450万元,资金结余(未结清地块)1458万元。
三、财政预算执行的特点
1、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收入目标顺利实现。2009年实现财政收入47500万元,超年初预算1.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8.8%,增速较快。全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实绩增收7499万元,收入总量增长较大,实现了年度奋斗目标。分征收部门看:地税部门组织的收入占收入总量的39.3%,比上年实绩增收4448万元; 财政部门组织的收入占收入总量的24.6%,比上年实绩增收158万元;国税部门组织的收入占收入总量的36.1%,比上年实绩增收2893万元。从主要增收项目看: 增值税增收1802万元,营业税增收3220万元,企业所得税增收1869万元,个人所得税增收610万元。去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国家调整税收政策影响,县乡组织收入困难较大,为保证税收收入持续增长,征收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一年来的共同努力,各项收入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尤其是地税部门超额完成了全年收入任务,超收1501万元。乡镇国地税累计完成11059万元,超年初预算16.3个百分点,比上年实绩增长38%,收入任务完成较好。
2、税收收入主体地位明显,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贡献突出。一是税收收入比重逐年上升。2009年税收收入累计完成38208万元,超年初预算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7.8%,占财政收入的比重80.4%,主体地位不断上升,地方财力不断增长。二是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贡献大。从重点行业看:房地产和建筑安装、金融保险、酒、批发和零售等行业贡献突出。其中:房地产和建筑安装业累计入库营业税7900万元,增长68.4%;金融保险业累计入库3165万元,增长82.9%;酒业增值税和消费税累计入库6563万元,增长14.7%。从重点企业看: 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7家,完成税收11793万元,增长16.4%。全年税收完成500万元以上企业主要有:华润雪花(7415万元)、烟草公司(1687万元)、名都房产(1487万元)、中房公司(1032万元)、农村合作银行(822万元)、华鑫房地产(802万元)、安天置业(745万元)、浩缘朋制衣(608万元)、华信房地产(578万元)、财产保险公司(522万元)等。
3、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受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部分行业税收有所下降;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行政性收费减收明显,突出表现为:交通运输营业税同比下降4.4%,利息所得税同比下降47.2%,车辆购置税同比下降45.4%,资源税同比下降35%,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比下降2.8%,土地增值税同比下降31.8%,行政性收费同比下降14.2%,罚没收入同比下降20.9%。
4、财政支出实现大跨越,重点支出保障有力。2008年,财政支出从2007年的8个亿上升到12个亿,跨越4个台阶,2009年上升到16个亿,又跨越4个台阶。在此基础上,支出结构呈现多元化,财政资金分配覆盖到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财政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大力压缩公款出国(境)、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用电、用油、用水等一般性公务支出,积极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财力,优先保证各项重点支出需要,社会保障和困难群体的保障能力明显加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惠农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四、实现预算的原因分析
1、加大投入,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融资职能,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整合其他资金等方式,逐步扩大融资渠道和引导资金规模,为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009年,争取地方债券资金6900多万元(含无偿部分),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配套以及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省财政间隙资金3000万元,通过城投公司及开发区投资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分别向市城投公司融资6000万元、徽行融资5000万元,农发行融资6200万元,全力支持工业园区和县城重点工程建设。
2、依法征管,大力组织财政收入。按照人代会批准通过的财政预算,认真摸排税源、精心安排、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及时将任务落实到相关乡镇和部门。在组织财政收入工作中,一方面严格依法治税,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税源监控、加大清查清缴力度,牢牢抓住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不断强化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契税等其他小税种的征管力度,保证了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深入推进非税收入征管改革,通过非税收入征缴系统,使得非税收入入库更加及时、规范,同时重视优化收入结构,确保了地方级收入稳定增长。
3、落实措施,全力深化财政改革。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编制程序。继续推行“二上二下”的部门预算编制程序,规范部门预算操作规程。细化编制内容。编制收入预算时,将部门单位的应缴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基金收入、财政拨款(补助)收入等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编制支出预算时,对公务费、交通费按部门性质和类别制定定额标准,对会议费、接待费制定最高控制限额,对专项经费严格申报和审定程序,实行项目管理,确保预算完整性。在部门预算编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省一般性补助和财力性补助,将所有财力尽可能全部纳入预算,使得年初预算更加完整、更加科学。二是深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构建了以税收收入为主体,非税收入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平台,以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支撑,建立了新型的非税收入征缴管理系统,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收方式。三是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成了国库集中支付的应用系统建设,制定出台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财政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国库资金支付管理与银行支付清算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在全县86个单位全面推开。四是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制定了新的县对乡财政体制,调整了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加大了县对乡镇转移支付力度;制定了相关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进一步从严控制和规范预算追加,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严格支出审批权限和程序,切实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确保实现公款出国、车辆购置、公务接待及其他一般性公务支出节俭目标。
4、积极筹资,扎实推进民生工程。2009年,我县实施的二十八项民生工程覆盖全县所有城镇乡村,基本惠及广大城乡居民。工程投入资金将近5亿元,其中县财政配套安排了5600多万元。发放或补助到人的项目资金严格按规定序时打卡发放,培训类项目按政策规定平稳运行,建设类项目工程全部开工或竣工。
5、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政策。积极实施了家电、汽车下乡财政补贴工作,全县家电下乡产品共销售33384台(件),价值6823万元;汽车摩托车实现销售额9044万元,发放补贴3932辆,补贴金额912万元。开展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2009年度全县实施的项目涉及391村,投入项目资金2798万元,其中:县财政配套435万元、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446万元、省补助1047万元、中央补助870万元。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的管理,实施了惠民直达工程,打卡发放涉农补助项目21大项,兑现补助资金2.1亿元。
2009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较好,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加快,财政保障力度显著增强。但预算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收入质量有待提高,非税收入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列收列支难以消化。二是收入增长点不多,税源单一,收入结构尚需优化。三是组织收入难度很大,税收征管成本较高。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增人增资、民生工程等刚性支出居高不下。五是财政管理亟待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尚需提高。
五、对审计报告相关问题的说明
根据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现将同级审中发现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预算编制完整性和科学性问题。
一是超预算执行问题。上下级政府间实行的财政体制是根据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划分的,由于目前省对县的财政体制多年没有调整,加之事权划分不明晰,因此很难确定各地具体的上交和补助数额,由此决定了县级预算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实际操作中,省财政对一些固定的支出通过体制补助形式固定下来,各地在年初预算时可以连同地方收入一起列入预算,安排支出,但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不确定、不固定的支出,省财政会通过追加和一次性结算补助的形式补助给地方,这些支出年初预算县级不能确定,也进不了预算,从而形成决算支出数大于预算支出数的现象。
二是关于预算的细化问题。实行部门预算之前,我县的预算细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008年实行部门预算后,单位安装了部门预算软件,收支项目都按照全省统一的模式编制部门预算,使得预算更加细化、规范。但由于每个部门的预算表格繁杂(多达几十张表格),所以为便于代表审查,每年财政提供给人代会的预算,是将部门预算收支项目简化后重新制表形成的,相对实际的部门预算而言,要粗放一些。另外由于县级财力的限制,公务支出不可能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去编制,只能根据部门或单位的性质确定相应的定额标准去预算。
(二)关于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约束力问题。
1、列收列支问题。列收列支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由于过度追求收入规模,使得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了较大的列收列支数额,至今难以消化。不过,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税收收入的主体地位日趋明显,财政收入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不过,短期内列收列支完全消化还很困难。
2、收入未及时缴库问题。一是契税结存。我县的契税实行“窗口集中征收,按月汇总缴库”,而年终财政结算日期一般在12月25日,25日以后窗口征收的税收需到下一年才能缴入国库。二是专项资金利息。也是由于银行最后一季度结息时间靠近年终,当年来不及入库,带到下一年度入库造成的。
3、税收手续费问题。一是地税手续费。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代扣、代收、代征税款需按税种、按比例支付手续费,但实际操作时,无法审定代扣、代收、代征数额,因此当时县政府就根据每年实际支付的手续费数额,出台了文件,确定了按收入总额的5%支付手续费。由于这几年地税收入增长较快,所以支付的数额逐年增加。下一步需进一步规范。二是国税征管经费。当时,按国家文件规定国税的征管手续费由国家财政负担,但由于近年来收入的压力较大,为了调动国税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参照周边其他县的做法,2009年政府正式发文进一步规范了国税征管经费的支付办法。
(三)关于财政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益性问题。
1、非税收入汇缴结算不及时问题。2009年根据省财政厅的要求,改革非税收入征缴方式,建立非税收入征收网络平台,单位的非税收入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收方式,这样就多出了一个汇缴结算专户,当月汇缴结算专户的收入分预算内外资金,要到次月才能分别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到年底为方便单位用款,提前支付了单位缴入汇缴专户的资金,所以就形成了年底财政专户资金支大于收的现象。
2、征收污水处理费缴纳不及时及票据使用不合规问题。污水处理费征收时间长、涉及面广,具体程序是:自来水厂查表→开票交用户→用户缴物业→物业缴水厂,整个过程需3个月,因此当年征收的所有收入全部缴入国库比较困难。2009年入库的污水处理费644万元就是当年清算的到2009年10月份征收的数字。
据了解,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的是国税监制的发票,因其他县都采用这种方法,所以我县也使用自制的监制票据。
3、专项资金沉淀较多问题。专项资金到年底结余过大,正如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有的资金上级指标来得迟,用款单位年底无法使用,形成结余;有的资金属工程项目资金,工期长,需跨年度使用。如基建专户结存的资金,都是项目资金:有的资金已到专户,但项目没有开工,资金不能拨付;有的项目需完工,但工程没有决算,需预留一部分质量保证金等等,形成了资金较长时间沉淀在财政专户,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
(四)其他问题。
对审计报告中指出的税收征管、部门预算执行和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审计及调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乡镇财政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已明确表示将召集有关部门和乡镇召开专门会议,专题部署,制定方案,坚决整改,并按照程序适时向人大报告整改情况。
六、决算编制程序执行情况
1、及时开展年终清理。一是认真核对年度预算收支数字。协调财政与国税、地税、国库之间的关系并及时对账,同时做好上、下级财政之间资金结算以及与财政供给单位之间数字核对工作,确保决算数字准确无误。二是认真开展两项清理,即清理当年预算收支、清理往来款项。
2、认真做好年终财政结算。在年终清理的基础上,办理县财政与省财政以及县财政与乡镇财政之间的年终结算,根据资金调度和财政可用财力状况,凡当年能办结的各项支出尽量在当年支出;对当年不能办结的支出分清支出项目和单位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3、汇总上报财政决算报表。根据省、市财政决算会议要求,及时召开县直和乡镇决算工作会议,制定了决算编审办法和要求,下发了决算表格,统一了决算编报口径,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的方法,汇总上报了2009年财政总决算报表。
2010年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1、财政收入
1-6月份,全县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2156万元,占年预算的57.3%,同比增长24.4%。其中:
国税部门完成11228万元,占年预算的51.2%,同比增长13.5%;地税部门完成12862万元,占年预算的55.6%,同比增长27.4%;财政部门完成8066万元,占年预算的73.2%,同比增长37.5%。
2、财政支出
1-6月份,实现财政支出66616万元,占年指标的57.2%,增长17.2%。主要支出项目如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均呈增长趋势,充分体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基本支出要求。
二、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6月份实现基金收入21470万元,一是社保基金收入5768万元,其中:养老保险3631万元,失业保险239万元,基本医疗保险1729万元,工伤保险93万元,生育保险72万元。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15702万元,其中:地方教育附加103万元,残疾人保障金44万元,土地出让金15400万元,其他基金155万元。
1-6月份基金支出23554万元,其中:社保基金支出5216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15400万元,省追加基金支出2938万元。
土地出让金主要支出(含上年结余)项目有:上缴国库上年收益2450万元,省粮食物流储备中心征地补偿等费用878万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3262万元,城市重点建设1000万元,拆迁安置补偿4118万元,土地收储1346万元,报批费用1147万元,征地农民养老保险287万元,消防气象等预拨费用1920万元。
三、预算执行的特点
1、超额完成上半年收入目标。今年以来,全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1-6月份,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增长39.2%;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20.1亿元,增长43.9%,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长。1-6月份财政收入完成年度预算的57.3%,超序时进度7.3个百分点,其中:国税超序时进度1.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3.5%,增长点主要来自企业所得税,1-6月份国税入库企业所得税3695万元,是上年同期的3倍多,主要原因是农村合作银行所得税减免到期。但由于增值税和消费税两大主体税种下降,所以国税的增幅并不高。地税超序时进度5.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7.4%,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均出现不同程度地增长。财政超序时进度23.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7.5%,其中:契税增长57.7%,另外的增长部分来自于非税。
乡镇收入上半年总体入库进度也较快,国税完成2564万元,占年预算的51.5%,增长27.6%;地税完成5726万元,占年预算的61.6%,增长51.2%。
2、地方级收入较快增长。1-6月份实现地方级收入21512万元,同比增长30.7%,比中央级收入进度快15.3个百分点、增幅高近25个百分点。地方级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重点企业贡献突出。上半年农村合作银行入库税收1811万元,增长4.6倍;名都地产1647万元,增长2倍;泰鑫地产843万元,增长3.2倍;惠民小额担保公司282万元,增长7.3倍;金信担保公司251万元,增长57.9%;三乐童车230万元,增长55.4%。二是非税收入增幅较大。1-6月份实现非税收入6827万元,增长48.5%,主要是新的非税征缴系统确保了应收尽收。
3、保障了基本的财政支出需求。上半年,实现财政支出66616万元,占年指标的57.2%,超序时进度7.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7.2%,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基本实现了同步增长。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省专项追加比上年同期增长9.3%。二是不断加快支出进度。及时拨付了工资和公务费等基本支出,积极调度资金保证了省追加项目资金、社会保障资金、民生工程县级配套资金等重点支出。从主要支出项目看,增幅较大的有:一般公共服务、住房保障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等,突出了财政支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的支出特点。
不过,从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分析,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一是收入形势仍然严竣。尽管上半年收入进度较快,但增幅不高,增幅在全省全市排名均靠后。从国税组织收入情况看,由于其主要税源企业华润啤酒的产能下降,导致增值税和消费税两大主体税种下降,稍有不慎,国税可能会连续3年完不成任务。二是收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各收入间的比重分析,上半年的非税收入仍占较大的比重,最高的2月份非税比重达33%,尽管到6月份回落到21%,但到年底比例可能还会提高。三是刚性支出和隐性增支因素多。除正常的增人增支及实施民生工程需增加支出外,今年要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上中央和省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等因素,下半年财政收支矛盾将异常突出。因此,为完成全年的财政收支目标,确保收支平衡,下半年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投入,全力服务全县经济发展。一是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机遇,深入研究财税政策,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力度,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支持和政策优惠。二是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经济建设的投入。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和引导作用,通过财政预算安排贴息、奖励及整合其他资金等方式,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多方筹资,大力支持县城重点建设。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全力执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继续推动农业产业化步伐,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
二、强化征管,努力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一是抓调度。根据收入进度重新分解落实任务,责任到单位,任务到个人,确保分月计划有的放矢。坚持月分析、季调度制度,分月通报收入进度,按季召开财政收入调度会,加强对收入进度慢的乡镇和征收部门的收入调度,保证收入及时、足额、均衡入库。二是抓征管。创新征管方式,挖掘征收潜力,不放过每一个税收死角。抓住重点税源,加强对重点企业和行业的税源监控,尤其要进一步摸清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基数,加大力度,应收尽收。加大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力度,严格政策界限,严明减免手续,堵塞收入流失漏洞。三是抓奖惩。严格按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财税部门签订的财政收入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乡镇、财税部门收入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财政工作考核的首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将乡镇和部门收入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和征管业务费挂钩,严格按《舒城县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奖惩办法》和征管业务费管理办法兑现奖惩,充分调动乡镇和征管部门抓收入的积极性。四是抓质量。充分利用非税征管平台,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分清缴库渠道,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全部缴入国库。注重收入结构,在确保完成收入任务的同时,努力提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确保财政增收,财力增长。
三、优化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和调度资金,保证文化卫生体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积极筹集资金,足额落实33项民生工程县级配套资金,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严控制公务购车、公务接待、出国、会议等一般性支出;严格预算约束,从严控制预算追加;正确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量力而行,量财而为,在充分保证人员经费和优抚、社会保障等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必保支出之后,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四、注重绩效,积极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严守预算编制周期,严格预算程序,促进预算公平公正。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出台文件进一步扩大直接支付范围,规范集中支付行为。将“乡财县管”改革推向深入。乡镇的各项财政资金严格实行先上缴金库或财政专户后拨付的程序,坚决杜绝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发生。把好支出审核关,认真审核县乡各项支出,突出支出重点,坚决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增长。加大对专项资金的项目审查力度,继续推行报账制,将资金的拨付同项目进度和效益挂钩,防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认真做好涉农资金的打卡发放和家电下乡工作,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政资金操作程序。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