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料汇编

关于我县部分中小企业调研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2-08-27 0:0    作者:xksh     来源:人大办公室    阅读:次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关于我县部分中小企业调研情况的报告

舒城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和城建工委

为了解和掌握我县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共同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人大常委会根据县委批转的2012年工作要点,4月份对我县中小企业(重点是工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开展好调研活动,财经工委拟草了详细的调研方案,并报经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沙际涛同意,常委会副主任刘自朝全程参与调研活动,有关单位、乡镇(开发区)、相关企业密切配合,调研任务顺利完成。

调研采取企业现场走访、填写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了我县6家工业企业(2家规模以上企业、4家小微企业)、1家担保公司,收集20份企业调查表,召开了11个县直有关单位座谈会;调研内容涉及企业的基本情况、生产营销、创牌创新、融资和用工、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坚持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改善工业结构、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全县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日益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总量扩大、质量提高、效益趋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其主要特点是:

1、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社会效益日益显现。截止2012年3月底,全县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2333家,从业人员32785人,注册资本金53.6亿元。在登记的私营企业中,其中私营企业集团6户。100万—500万元的499户,500万—1000万元的174户,1000万—1亿元的168户,1亿元以上的8户。今年一季度全县120家规模企业完成产值30.9亿元,同比增长17.4%。120家规模企业有111家实现产值正增长,9家负增长。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提高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2、从业领域不断拓宽,产业结构渐趋优化。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县中小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已由最初的手工制造业和商贸、餐饮业发展到现在的童车童床、建材家具、食品加工、羽毛羽绒、商贸旅游、服装加工、信息中介、金融担保、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教育医疗等多行业、多领域的产业体系,网点遍布城乡,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大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种养型和生产型企业相继建成投产。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机械加工业、建筑及房地产开发业、服务及信息产业等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中小企业涉足的领域已拓展到各个行业,初步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产业格局,有力地推进了全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园区建设初见成效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颁布后,县政府迅速部署安排,对贯彻“一法一条例”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同时,以治理优化发展环境为突破口,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县经济济技术开发区和杭埠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6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92个 。骨干企业占我县GDP38%,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效益初步显现。

4、培训力度逐步加大,企业创新意识增强。全县共设立职业教育培训学校5所,阳光培训学校8所,年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万人次,培训形式多样,培训内容丰富,有校企联合培训、企业订单培训、邀请专家讲座、送企业主、员工外出培训,内容涉及企业管理、农业技术等。全县共有县级科技创新企业30家,市级5家,省级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全县2010年共申请专利182件,2011年311件,2012年一季度已达163件;县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成果转化资金,研发经费占全县财政收入1%,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成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5、规模企业日渐成熟,小微企业前景看好。通过多年的积累,规模以上企业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管理者基本掌握了本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开始探索产品升级、资本经营的路子,正在向做大做强企业的目标发展。小微企业发展潜力不可低估,这些企业发展起步较晚,产品和市场定位处于摸索阶段,但起点不低,势头良好,这些创业者大多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通过多年的市场经营转行投身工业生产,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具有一定优势,对企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准备比较充分,是一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二)现状分析

我县国有工业企业曾经有过辉煌,由于历经曲折,改制滞后,与发达地区和“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县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三难、两高、一低”,“三难”即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两高”即成本高、税费高,“一低”即利润低;企业创牌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资金和力量投入不足;企业管理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发展的软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1、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已成为困扰我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难题。由于资金短缺,企业生产能力不能有效地发挥,不少企业因缺少资金而痛失市场和发展机遇。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中小企业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无刚性安排;二是现行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信托融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不完备,刚推出的中小企业板,因进入门槛较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进入;三是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加之部分中小企业诚信意识较差,造成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更加“惜贷”;另外,财政扶持能力不足,担保体系不健全,银行抵押条件单一,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影响互助,也是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县中小企业大都通过担保公司贷款, 

企业在获得贷款的同时,也付出了较高的融资成本,有的包括担保费在内的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的1.5倍,而且贷款额度有限,周期较短,只能短期应急,不能长期周转。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资金流动机制,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突出,与市场下行对企业形成双重挤压,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赢利水平及生存。 

2、用地难,土地利用率低。新项目落地难、落地项目扩建难,土地指标和审批繁琐成为制约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瓶颈。一是由于受国家最严厉的政策控制,直接获得充足用地指标的难度加大。二是一些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过于依赖土地,把土地指标当成投资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加剧对土地指标的期望。三是税收杠杆作用有待充分发挥,土地指标分配和使用调节的合理性不够明显。四是政府层面上的集约和节约使用土地的政策研究不够及时,超前谋划工作不够到位。五是相关部门对土地监管不力,投资强度不够、改变土地用途、囤地等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处罚,致使企业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兴办企业、原有企业扩大规模和招商引资的难度不断加大。

3、用工难,用工成本高。劳动力因素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矛盾表现突出,熟练工人难招、招进来难留,随意走人的现象比较常见;有的企业因为招不到熟练工部分生产线停转,多数企业对此感到无策和茫然。其主要原因:一是受宏观经济通胀影响,工人工资涨幅大,工资和福利成为一些熟练工人选择企业或跳槽的主要原因;二是我县中小企业基本采用“家族式”管理,企业文化落后,员工与企业多属雇佣关系,无归属感;三是《劳动合同法》得不到有效贯彻,劳动仲裁机制缺失,企业和员工双方的行为缺少约束。调研情况表明,我县工业企业在长期稳定熟练工人队伍、积聚工业人才 方面任重道远。

4、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不高。从我县中小企业的发展轨迹看,大多数企业起步于家庭工业,脱胎于个体私营经济,以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存在着资源型产品多、技术型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四多四少”现象。由于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不能有效聚集资金和人才,技术进步缓慢,文化支撑乏力,难以做大做强,到2011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仅占全县中小企业总数4.5%。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同发达地区相比,我县中小企业的竞争劣势和生存压力已越来越明显。 

5、创新能力差,家族式管理居多。目前我县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产品研发滞后,升级换代缓慢,少数企业长期守着一个产品。多数企业仍然沿袭“家族式”管理,处于人员封闭、财产封闭、经济运行状况封闭的“三封闭”管理状态,这种方式难以有效管理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制约企业发展。部分企业管理者素质亟待提高,如何增强他们的自我学习欲望,提高商业能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县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关键。

6、服务手段少,环境支持欠佳。近年来,中央、省陆续下发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部门职能分割,缺乏大局意识,重管理,轻服务,手续繁杂,收费偏高,致使不少优惠政策在落实中“搁浅”。社会对企业的关注度和热情不高,企业在征地、建设过程中要经常面对干扰,对此一些创业者颇感艰辛。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挫伤了企业的创业热情,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二、 意见和建议

我县中小企业正处在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面临扩大规模和调整升级双重任务,如何发挥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利用融入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系列政策机遇,把中小企业尽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是我们面对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千方百计突破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要素瓶颈。 一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地方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督促商业银行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放宽抵押条件,允许企业以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引进县外金融机构来我县设点,拓展融资渠道;借鉴发达地区金融改革经验,探索金融市场化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实业,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地方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做大做强,规范经营,防控风险,保证其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二是建立健全集约和节约的用地机制,促进土地科学合理使用。加强对新建项目投资强度、科技含量和项目用地规划的审查,防止变相圈地融资;对已经建成的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实际用地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运用税收等杠杆,加强执法,合理调节,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启动产权交易,支持中小企业通过重组、盘活土地资源等形式经营发展;有关部门要加强土地政策的研究,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三是加强职业教育,改善劳资关系,科学指导用工,为企业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员工技能培训,密切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市场的对接;企业要逐步规范用工关系,保证员工合法权益;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维护好个人、企业两者的利益,规范用工市场;高度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在政策和财政支持方面制订实质性举措,加强中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与合肥科研院所的合作,制订灵活政策利用好省会科技人才资源。

(二)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注重高端项目的引进,在供地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对现有项目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改造升级。二是现有成长性较好的企业要加快扩大规模。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指导,对产品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对地方经济社会预期贡献大的项目要积极扶持,帮助做大做强。三是重视内涵发展,以创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商业模式;提高装备水平,规范工艺流程,抓好品质控制,重视产品研发,加强校企、院企合作,增强专利意识,注重集成创新;重视品牌建设,做好优质产品品牌申报和品牌推介工作;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用信息化改造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组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中心,组织企业参与“翔计划”、阿里巴巴云计划( 附注),加快企业创新。四是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寻求有效形式“开发老板层”,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小企业的根本出路取决于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取决于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取决于有一批有商业能力、讲商业伦理、有理想抱负的企业家。

(三)齐心协力营造有利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完善支撑平台。集中力量建好县经济开发区、杭埠工业园区,支持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重点发挥其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功能。二是改善政府服务。提高财政为企业公共服务的投入,落实担保贴息和税收新政策,建好县生产力中心,完善生产性服务配套,营造鼓励创业的舆论环境。

(四)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在务实推进“扩大总量,调整升级”的同时,我县应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一是研究政策。建议主管部门系统整理研究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跟踪其落实和运营情况;二是研究战略。争取和国家层面的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机构、有关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为我县企业发展会诊,专题研究我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制订适合我县的如品牌战略(宏观)、行业发展规划(中观)、企业发展对策(微观);三是管理咨询。鼓励支持企业有针对性地联系高端管理咨询机构,有选择地聘请发展顾问,积极参与有关企业发展的研讨、路演等商务活动。

附注

翔计划: 是百度联手工信部发布的一项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加快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的扶持计划,又称“百万中小企业助力计划——翔计划”。百度将在“十二五”期间,共计投入30亿元帮助200万家中小企业通过搜索营销等方式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阿里巴巴云计划:2010年5月,马云启动、所倡导的小企业商业智慧分享平台——云计划,分享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念,帮助小企业们共同成长,云计划是一个智慧分享的问答平台,小企业有资金、人才、管理、经营等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在云计划平台上提问,云计划汇集了马云等知名企业家导师以及一批实战经验丰富的导师,为小企业提供咨询,解答难题。